為支持鄉村教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近日,樂清市志愿服務總隊聯合市教育局志愿服務分隊組織開展“名師智援,助力鄉村教育發展”支教助學志愿服務活動。 雁東小學專場 何仙青老師執教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何老師在單元大目標的引領下,制定精準的小目標,把課文學習當作“例子”來教,設計有梯度。教學中融進課堂作業本,在語文中見證生活,聯結生活,培養學生的語言的敏感度,實現知識的積累。并巧妙地把學習方法和語文要素融為一體,“潤物細無聲”,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王建琴老師執教數學六上《圓的認識》一課。整個教學中,借助學情,由淺入深,從古至今,層層遞進,讓他們識圓、懂圓、用圓,在圓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圓的神奇,為小學的平面圖形學習又開啟新的篇章。 
張鯤鵬老師執教數學五上《可能性》一課。以魔術導入,教學的最后環節揭曉開始的“魔術”謎底,使整節課首尾呼應。整節課學生興趣濃厚,激情高昂,激發了孩子愛思考的本質,真正做到了把課堂交給孩子。 
張佳佳老師執教PEP1 Unit4《 Part A We love animals》。首先,學生在魔術秀場復習前兩個單元的舊知并在猜測魔術幻影的情景中學習本課主語句型,接著進入手影秀場,學習本課對話,通過演繹動物手影進行對話,然后進入模仿秀。通過模仿動物的叫聲與動作運用對話,最后恰當引入單元情景頁結合跨學科陶泥項目,讓學生制作陶泥動物,在陶泥秀場中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輸出語篇,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柳市一中專場 溫州外國語學校林穎潔老師執教八上《M6U1 It allows people to get closer to them》。林老師開門見山,由一個視頻直接導入本課的主題--瀕危動物,并呼吁學生通過拍視頻為瀕危動物發聲,為后面的項目化學習埋下伏筆。林老師的聽前,聽中和聽后活動層層遞進,相互關聯,將聽與說有機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溫州實驗中學杜江老師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M6U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閱讀課。上課伊始,杜老師與學生聊樂清的標志——雁蕩山,拉進了與學生的距離,同時由熊貓是什么的標志引入本課話題;接著引導學生完成“大熊貓保護檔案”,基于“大熊貓保護檔案”,向同伴講述大熊貓瀕危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并形成“動物保護檔案”的結構化范式,然后運用相關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結構化范式,小組合作,利用其他動物的“保護檔案”,完成動物保護的宣傳展示。各個活動一脈相承,層層深入,逐步帶領學生完成最后的項目化學習。 
大荊四小專場 鄭莉亞老師執教《倍的認識》。她從認識2倍開始,讓學生圈一圈、畫一畫,認識2倍就是有這樣的2份,再引導學生自主創造2倍、多倍,通過多種表征強化學生對倍的認識,明確倍是兩個量的關系。 
謝老師執教《對花》。她為同學們演唱了一段《采花》,讓學生去聽辨南北方民歌的差異,緊接著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帶領學生們用河南當地的方言韻味去讀歌詞《編花籃》,最后引出河北民歌《對花》的管弦樂曲,學生通過對比聆聽、律動聲勢、演奏樂器、自主創編等方式體驗音樂,感知樂曲力度、情緒、配器的變化,體會中國民歌與西方管弦樂碰撞的魅力。 
此次支教助學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