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市教育局關于印發《樂清市中小學(幼兒園)“品質校園”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學年—2025學年)》的通知 | |||
|
|||
各學區,各中小學(幼兒園): 《樂清市中小學(幼兒園)“品質校園”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學年—2025學年)》已經市教育局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樂清市教育局 2023年8月21日 樂清市中小學(幼兒園)“品質校園”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學年—2025學年) 根據溫州市教育局辦公室印發的《溫州市中小學(幼兒園)“品質校園”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學年-2025學年)》(溫教辦基〔2023〕48號)文件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構建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團結和諧、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健康向上和諧的育人氛圍,進一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經研究,決定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組織開展“品質校園”文化提升三年行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營造向上向善的育人環境,統籌推進高品質校園創建,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總體目標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追求品質、注重實效、自主創建、形成特色的總體要求,深挖校園文化內涵,提煉特色鮮明的辦學理念,開辟校園文化空間,探索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新載體、新路徑,構建我市校園文化形態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生態。通過三年努力,打造樂清市級“品質校園”窗口校100所,溫州市級“品質校園”窗口校48所,彰顯文化引領,以文化人、以境育人,促進師生健康成長,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樹立樂清教育新形象。 三、工作原則 堅持“政治引領”,厚植家國情懷。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學校育人各環節,厚植家國情懷,營造“崇廉立德”文化氛圍,使學校成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堅強陣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精神家園。 堅持“育人為本”,彰顯辦學特色。把握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培育人、愉悅人、發展人、塑造人,幫助學生打好生命底色,勇敢肩負起時代重任。充分調動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自覺性,從學校內涵、地域文化等方面提煉、培育校園文化體系,彰顯辦學特色、滿足師生成長需求。 堅持“面向未來”,重塑文化空間。聚焦未來人才核心素養,突出數字思維、技術,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賦能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打造綠色、集成、開放、靈活、智慧、美好的高品質校園文化空間。 四、重點任務 “品質校園”文化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校應強化頂層設計意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系統研究,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四個方面開展提升行動。 (一)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要在提煉精神文化上下功夫,發揮校園文化正確的引領作用。 1.打造尋根立本的理念系統。研究提煉具有清晰歷史傳承、高尚價值追求、先進教育思想的辦學理念,形成與學校自然生態、地域歷史、校本基因、學校發展相銜接的一訓三風、育人目標、發展愿景等。學校辦學理念要指向師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要充分激發成長內驅力,培育師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 2.打造規范統一的標識系統。打造與學校辦學理念系統相契合的校(園)標、校(園)歌、校(園)訓等學校視聽標識,形成規范、統一、高辨識度的學校標識系統。以最簡化、最形象的圖像與聲音傳達學校精神內涵,凝聚廣大師生的價值追求和共同愿景。 3.打造正面高效的宣教系統。打造全方位、正能量的宣教系統,拓寬宣教渠道,加大宣教滲透力。充分發揮學校已有宣傳陣地的傳播引導作用,定期宣傳新時代重要思想理論,宣揚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氣。大力提升網絡文化新平臺的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和專業性,增強網絡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二)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學校建筑、學習活動場所和設施設備,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形式。要根據學校的辦學特點、地域特點和時代特點打造環境系統,展現辦學理念,達到環境浸潤育人功效。 1.打造綠色泛在的學習空間。堅持學習空間建設的生態環保、低碳高頻、可生長。注重“教育價值”的發揮,充分利用校園空間,充分調動相關學科的科學知識,將太陽能、水凈化、節能減排等學習項目融入環境建設當中,幼兒園將園本課程融入空間創設,打造綠色泛在的學習空間。 2.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空間。立足人文關懷,從師生的視角思考生活、設計校園、建設空間。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空間,建設溫馨宿舍、美味食堂、暖心心理室等,推動形成師生生活共同體,營造快樂祥和的校園文化氛圍。 3.打造智能多元的數藝空間。重視場館、空間建設的設計感和藝術性,精心建設校史館、科普館、藝術空間、創客空間等,留足自由交流空間,以供師生美育實踐。統籌運用數字技術,強化智慧校園頂層設計,探索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空間融合創新新路徑。 (三)加強學校行為文化建設。學校行為文化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載體,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是校園文化在師生身上的具體表現。 1.打造知行合一的行規系統。圍繞學校育人理念、目標,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規律,形成系統的行規教育體系。通過明確行規教育內容,培養規范意識。結合儀式教育和“一日常規”等,促進學生對規范的認同,進一步形成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律品質,促使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2.打造內涵豐富的活動系統。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校園主題文化活動內容相結合,借助重要節慶、入學入隊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利用各類社會場館、基地資源,圍繞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法治、生態文明等內容,組織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五育”貫穿校園文化活動(幼兒保育教育活動)始終,打造和諧、健康、關愛的活動系統,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 1.打造與時共進的規章制度系統。建立健全以人為本、規范有效的學校規章制度系統,與時俱進修訂、完善,提升學校管理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健全學校管理組織,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運行機制,有機結合“軟文化”和“硬制度”,逐步將有形的制度約束轉化為無形的師生自律。 2.打造一脈相承的課程文化系統。在學校精神文化的統領下推進課程建設,積極探索與校園文化的形象、內涵和特質一脈相承的課程體系,找準最優契合點,讓精神文化引領課程的發展,讓課程打上文化的烙印。整體構建學校課程文化系統,開展校本課程研制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策略研究,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實現學校品質的內涵提升。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23年8月—2023年9月)。該階段要通過全員發動、各方配合、上下聯動,形成思想統一、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學校要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組織實施。 (二)實施階段(2023年9月—2026年5月)?!捌焚|校園”文化提升行動分三年實施,每學年啟動一批“品質校園”創建申報。各校要認真研究制定本校的創建方案,并根據創建方案,開展創建行動。市教育局視情組織開展專家引領、理論研討及展示交流等推進活動。 1.確定創建學校。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向市教育局學生科申報創建,市教育局結合域內學校實際情況,初步遴選三年創建學校,并通過方案論證、現場答辯等方式,確定2023學年創建學校名單。 2.報送名單和方案。申報縣、市級創建的學校,要按要求填寫《樂清市中小學(幼兒園)“品質校園”創建申報表》(見附件),其中創建方案要求以物質和精神文化創建為主,兼顧行為、制度,重點突出,特色鮮明,謀劃一個或多個物質文化空間建設項目,依托實體空間建設,項目化推進。各校于8月30日前將申報表通過網絡鏈接( https://f.wps.cn/g/8AxGUYXB/ )報送至市教育局學生科,聯系人:施老師,聯系電話:61526715。 3.開展評估認定。一年創建期滿,學校開展自查自評并撰寫總結報告。每年4月30日前市教育局將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評估認定。評估認定采取差額方式,2023學年至2025學年,全市將從創建校中分別評出“樂清市品質校園”窗口校20、35、45所,并授予稱號。未被評為窗口校的創建??稍诘诙昀^續申報創建。 (三)總結階段(2026年5月—2026年7月)??偨Y創建經驗,梳理成果,廣泛開展交流活動。加強宣傳典型經驗和做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教育局成立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學生科、計財科、普教科、職成教科、研訓院、教育技術中心、基建中心等為成員單位的“品質校園”文化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設計創建路徑,制定文件,協調各方力量,保障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學校黨政主要負責人是“品質校園”創建的第一責任人。 (二)加強過程管理。強化目標意識,各學校要根據工作總體要求,設置階段性目標、任務,制訂時間表,落實落細各項任務。新建學校應參照做好提前謀劃、整體實施。相關科室要加強對創建工作的分類指導、過程指導,定期開展專題調研。市教育局將“品質校園”文化提升工作納入學校年度考核。 (三)加強經費保障。市教育局將在年度經費統籌安排上對“品質校園”創建學校予以支持,優先考慮落實專項經費。各校(園)要積極發動校內外資源,多渠道、多途徑籌措建設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營造濃厚氛圍。校園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各學校要在傳承多年辦學傳統基礎上,賦予“品質校園”新的時代內容。要及時總結和推廣本校創建經驗成果,利用校園文化特有的文化感召,借助宣傳媒體和手段,大力宣傳學校提煉的文化精神和共同的價值追求,增強師生的歸屬感,增強社會群眾的認同感,營造良好的創建氛圍。 |
|||